•   愿景:成为世界级的管理咨询公司,用全球智慧,成就中国企业!让中国智慧,实现全球输出!专线:400 829 7858 专家快速对接:18578460305 (微信同号)
  • 6000+实战卓越案例成为世界级咨询公司

  • 1000+专业顾问团队中国智慧,世界输出

  • 90%老客户转介绍率用智慧赋能企业成长

《何树林股权战略课》正在报名,六大模块,十个案例深度拆解,干货,实战,接地气!
主页 > 知识中心 > 经营计划

管理创新的主体及其素质 



1.管理创新的主体

熊彼特在其著作中认定企业家是管理创新的主体,即那些从事最高领导的管理者。这一看法很具有代表性,但从管理创新成果的实际情况看,管理创新的主体不应仅局限于高层的管理者,它应包括企业家、管理者以及企业员工。

(1)企业家。这里所说的企业家是指从事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并有管理支配能力的高级管理人员。虽然并非所有的企业家都能成为创新主体,但企业家能利用其管理优势以及他本身具有的特殊地位和素质,在管理创新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也就更容易成为管理创新的主体。创新理论的创始人熊彼特,早已将管理创新作为企业家的重要职能了,他认为企业家是对生产要素进行新的组合、建立新的生产函数的人,因而企业家必须是管理创新主体。企业家的贡献在于对旧的均衡体系进行“创造性的破坏”和跨越原有范围的开拓创新。通过企业家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和不断承担风险,能为企业带来一种超出日常工作之外的贡献,即企业家的创新利润。

(2)管理者。管理者可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各自职能的侧重点和功能不同,但都是在专业分工的条件下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人员、事务和资源进行管理,处在这些管理领域的人直接面对各种管理要素,从事种种管理活动,长久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加上他们的有利条件(从事管理工作),管理者也常常能成为管理创新主体。

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应充分重视和调动企业管理者的积极创新的主动性,使其成为管理创新的主体。如果每个管理者都在力图进行管理创新,力图把事情做得更好,那么企业就可以越来越兴旺,达到长盛不衰的境界。同时,企业家应发掘和培养本企业的管理者创新主体,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技术或产品创新队伍。事实上,从事某些专业领域的管理工作者可以成为很好的管理创新主体,并很有可能取得非常了不起的管理创新成果。例如,福特汽车公司汽车生产过程的创新——流水线生产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管理创新的例子。生产流水线的创造可以说是工业革命以来足以与其他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相提并论的一项管理创新。

(3)企业员工。企业员工也可以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由于员工来自于企业生产、营销的第一线,对于产品的性能、特点以及市场的需求变化更加了解,这方面经验的积累经过员工的思考很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意,从而进一步成为管理创新成果。一些优秀的企业家正越来越重视员工的想象力、灵感、原创性与主动性的发挥,他们鼓励员工提出更大胆的新观念,创造出更独特的工作方法。素以创意闻名的美国3M公司即是一例,该公司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所有的技术人员都可以把15%的工作时间花在他们最感兴趣的研究工作上。3M公司的一个技师为了要在教会唱诗时可以用小贴纸在歌谱上做记号,便与另一个同事合作研究,共同开发出风行全球的利贴便条纸,公司迅速采纳了他们的创意,并创造了一种新产品“利贴产品”,在1995年利贴产品的销售额达到1亿美元。迪斯尼公司也有一套开发员工创意的做法,该公司每年都举行三次“员工献宝大赛”,从动画设计员工到行政秘书,每个人只要愿意,都有3分钟时间轮流上台向总裁和高级主管们推销“拍什么会卖钱”的创意构想,从《美人鱼》到《大力神》,一连串为迪斯尼赚进了50亿美元收入的动画电影中,大部分创意来自“献宝大赛”中的员工。

2.管理创新主体的素质

作为管理创新主体,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真知与远见。真知远见是管理创新主体心智模式的重要方面,它反映了管理创新者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使管理创新者对某些问题有超出常人的看法,从而容易产生新的创意。

(2)及时、准确地掌握当代最新的管理、科研成果以及知识等信息。能够随时掌握到当代最新的管理理论、洞察最新的科技动态、了解最新文化发展的趋势,并能够将这些信息与知识加以融会贯通,往往会使人对某一具体问题有着超越一般人的看法和认识的能力。因此,可以从这些新知识和信息对旧知识体系的冲击中,得到启发,使一些难题豁然开朗,找到解决的办法。例如,如果你不能迅速掌握最新知识和信息,企业在销售网络和渠道的建设中,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市场占有率和产品迅速售出的目标。

(3)系统的思维方式。管理创新者的思维方式与平常人的思维方式有些不同,一般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近似于线性的思维方式,通常遵循一种固定的模式去思考问题,其看法带有普遍性和雷同性。管理创新者的思维方式则不同,他们的思维方式带有系统性、发散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系统性思维方式即全方位地思考问题,避免局限性,并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如人们认为1加1等于2是常识,而管理创新者不但要考虑为什么“1加1等于2”,而且还会想1加1还可能等于几?他们的系统性思维往往也是辩证的思维方式,看问题不仅要看它的对立面,而且还要根据现象推其原因。系统性思维方式有助于克服学习智障,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有利于更全面准确地认识事物。

(4)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管理创新者的思维比较活跃,价值观有追求卓越和完美的特点,他们追求事业的成功但永不满足现状,这就使他们对事业的追求决无止境。正是由于这样的决心和价值取向,使得他们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中去。满心思想取得成功,种种千奇百怪的想法他们都敢于实践,于是总保持着一种创新与改进的激情,不断攀登科学管理的高峰。

美国的李亚科卡以自己在美国福特和克莱斯勒两大公司长期工作的经验认为管理创新的关键在于人,在于那些富于激情和敬业精神的人才。激励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管理创新和增强企业活力的力量源泉。

3.健全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持久而稳定的基本特征。心理现象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根据心理现象的性质可分为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部分。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念,三者互相影响,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则包括态度、信念、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能力等心理特征,它们的综合就构成了人们常说的“个性”。心理因素对成就和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为管理创新者,他们具有许多优秀的心理素质,他们的许多个性特征与一般人有所不同,其中有几组心理特征十分重要,它们是:

(1)自知与自信。管理创新者首先是有自知之明,即能够随时知道自己所处的状况,能准确评估自己的优点和短处,以及自己所处的地位,并据此而扬长避短。同时,管理创新者又是自信的,他们的自知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的,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适当地把握分寸,谦而不卑。一个优秀的管理创新者往往是既有自知之明,又信心十足,自知使其能够把握自我,自信则使其能持之以恒,这些对管理创新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2)情感和情绪。情感是人对事物或现象的态度体验,由此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即情绪,如愉快、忧愁、愤怒等。管理创新者一般应具有以下三种情感和情绪:理智感,即管理创新者在智力活动和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表现出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道德感,即管理创新者通常对企业的发展和对企业员工有强烈的责任心,有约束自己行为的道德责任;美感,指管理创新者的审美感,管理创新者具有强烈的审美感,所以他们会为追求美好的东西促使大脑产生新的创意,产生更多的创新,把自己的创新工作看成是一种追求至善至美的工作和一种最大的美的享受。

(3)意志和胆识。意志是指个体自觉地确立目标,并以此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预期目标的心理过程。管理创新者的意志具体表现为坚韧性、果断性、自制性、独立性以及勇敢胆大、恪守规纪、把持原则等。管理创新者在实践中即使困难重重,也会坚持到底,实施下去,克服种种阻力,直到成功。所谓胆识,是指作出决断时的胆略气魄。管理创新本身就是一件具有很大风险和挑战的事,若没有胆识与气魄,很难下决心投身于这一挑战性工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需要勇气的。在管理创新工作尚未取得成功时,常不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如果此时创新者没有胆识和坚强的意志去顶住种种压力,创新工作很可能会半途而废。

(4)宽容与忍耐。做事先做人,宽容是管理创新者对待他人方面的素质要求,即管理创新者对有过失误的人和反对自己的人要宽容;对比自己强的人不嫉妒。忍耐则是指要求管理创新者对创新事业、创新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的条件、局势、时间等方面的心理承受。当一项管理创新必须花费长时间的不懈努力才可能成功,或当其创新工作屡遭失败却前途未卜,或当其创新工作得不到理解时,管理创新者应具备忍耐的心理素质,争取获得最后的成功。

4.优秀的品质

管理创新者要形成良好的心智模式,离不开优秀品质的培养。日本是一个十分重视企业家德行的国家,曾提出过一个优秀企业家应具备的十项品质,即使命感、信赖感、责任感、积极性、进取性、诚实、忍耐、热情、公平、勇气等。日本索尼公司董事长盛田昭夫说:“如果说日本式经营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么,我觉得‘人’就是一切秘诀最根本的出发点”。被人们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也曾说,松下公司的口号是“企业即人”,并多次宣称“要造松下产品先造松下人”。

对于管理创新者,至少应具备以下五方面的优秀品质:勇于开拓,不断进取,敢于拼搏,不怕失败;具有强烈使命感;勤奋好学,不断创意;热情乐观,挫而不馁;诚实机敏,善于抓住机会。









站内相关搜索: 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运营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 绩效管理 营销管理咨询



本网站内凡注明“xxxx原创/专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xxxx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xxxx”。xxxx版权所有,未经xxxx书面授权,不得复制、引用或建立镜像,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返回